主題亮點

OTT產業政策白皮書發表會
Press Conference: White Paper on the Policy of OTT Industry 
元智大學大數據與數位匯流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元智頂尖中心)特邀請學界菁英,歷時ㄧ年撰寫《OTT產業政策白皮書》(以下簡稱OTT白皮書),並於2016516日假臺大校友會館舉行記者發表會,呼籲政府應該盡速鬆綁法規,設定內容產製策略,修正著作權法,並以誘因鼓勵境外OTT業者落地登記。
記者會開始由元智大學資訊長詹前隆教授致詞,認為OTT產業已經是世界趨勢所在,但我國政府對此甚少著墨,因此元智頂尖中心著手撰擬OTT白皮書,希望能夠引起政府對於OTT產業的重視。記者會主持人元智大學丘昌泰教授亦表示,自身在世界進行學術交流時所感受到的產業變遷,和OTT白皮書裡提到的世界趨勢ㄧ致,傳統影音產業授到OTT產業很大的衝擊,需要盡早面對問題做出回應。白皮書內容由元智大學葉志良教授進行簡報,表示歐盟、日本、韓國、中國政府無不以政策積極引導,衡平新舊產業交錯衍生的不公平競爭問題,並整合業者資源進軍海外。我國政府若不積極正視,將加速我國影音文化萎縮,因此白皮書提出四大政策建議,包括:(一)法規鬆綁、降低不對稱管制,使得既有業者與新進業者間,以及境內業者和境外業者間能夠公平競爭;(二)以國發基金資助內容製作,設定內容產製策略、吸引人才投入,以「國家隊」角度統合資源進軍海外華人市場;(三)修正著作權法,讓權利人面對網路侵權業者時能獲得有效救濟,同時簡化授權模式、促進內容流通;(四)以經濟誘因鼓勵境外業者落地登記,當境外業者與本國合製內容時,給予補助優惠,同時兼顧稅收和深化我國內容產製能量。
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長張崇仁也到場表達對OTT產業的關心,認為要振興我國OTT產業,首要問題是要解決中國對人才及資金的磁吸效應,並呼籲業者間要放下成見、共同合作。元智頂尖中心客聘研究員蘇衡教授表示,OTT產業是扭轉我國影視產業日漸衰敗的契機,然而其橫跨多種不同領域和產業,並非單一業者能夠獨力突圍。世界各國不只以國家隊出征,還有國際聯隊,然而我國政府似乎沒有積極的產業政策讓人擔憂。元智頂尖中心客聘研究員賴祥蔚教授表示,現在各國大型OTT業者在臺發展有限,原因在於本土內容不夠。但若有一天Netflix、愛奇藝願意出資拍攝臺灣本土內容,則我國文化話語權將喪失殆盡,因此整合業者資源勢在必行,而且刻不容緩。臺灣電信產業發展協會劉莉秋副秘書長則表示,面對OTT產業崛起,協會樂見其成,但首先要解決不對稱管制的問題。LiTV線上影視營運長謝玒玲認為對平臺業者而言,盜版問題一日不解決,OTT產業就一日無法茁壯。

元智大學受教育部頂尖大學計畫補助,於20142月設立大數據與數位匯流創新中心。中心成立以來不但致力於大數據應用相關合新資訊通訊核心技術之創新、研發與改良,對於數位匯流趨勢以及隨之而來的法規、政策變革同樣留心戮力。本次頂尖中心廣邀校內外學者專家撰擬《OTT產業政策白皮書》,對近年來數位匯流的產業發展提出重要政策建議,呼籲政府應將OTT產業視為國家戰略級產業,加入振興臺灣的六大新興產業,適時組織「國家隊」開拓海外市場,積極推動國內產業轉型,提升服務及獲利能力,同時提供消費者更安全、便利的網路應用服務環境,以使國家數位經濟競爭力全面提升。
OTT產業政策白皮書發表摘要
世界各國為了因應數位匯流帶來的產業變革,紛紛整備法規環境和產業政策,以求在劇變中站穩腳步。然而我國政府一直未正視OTT產業所帶來的衝擊。元智大學「大數據與數位匯流創新中心」長期關注數位匯流產業趨勢,認為OTT產業為下世代產業的核心,政府不能無視跨國OTT的侵門踏戶,應從政策法規為台灣OTT發展找出生路,特撰寫《OTTT產業政策白皮書》呼籲政府應積極規劃推動產業政策、加速產業轉型。
OTT的破壞式創新對既有產業產生衝擊無庸置疑。2015OTT產值已是2010年的6倍,現今雖無法定論OTT和傳統電視是取代還是互補關係,但歐、美、日、韓、中,無不將OTT產業視為國家戰略級產業,推出各項政策扶植,希望能在新一波的OTT浪潮中搶得先機。
發展OTT產業的先決為條件:良好的基礎網路建設、行動影音服務持續成長、和社群媒體快速成長,我國正好三者俱備。我國產製內容在全球華人市場尚具競爭優勢,也具備良好專業人才,但過去二十年於OTT創新產業鏈規劃交了白卷,主要由於沒有積極的產業政策。若欲在OTT產業中迎頭趕上,須正視下列關鍵議題:
1.    市場:內需市場小,缺乏公平競爭環境,亦欠缺國家甚至國際層級市場策略;
2.    技術:缺乏適用的技術標準及跨平台整合,網路傳輸品質仍是推廣OTT服務的瓶頸,電子支付機制不夠友善、普及;
3.    內容:內容產製能量不足,授權困難,智慧財產權保護不足;
4.    消費者:已轉向消費境外OTT,付費意願有待提升,個資保護疑慮也是障礙。
本白皮書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1.       技術
(1)   推行統一軟、硬體標準,解決機上盒認證問題,並鼓勵終端設備商和平台業者合作,此外,盜版問題也可透過技術積極遏止;
(2)   ICT技術外,軟技術如商業模式、行銷策略等也應是發展重點;
(3)   台灣目前沒有大型OTT業者,尚毋須堅守網路中立性,否則只使境外業者受益,卻對本國電信業者造成沉重負擔。
2.       產業
(1)   落實水平層級化管制模式,消弭管制落差,確保技術中立,讓不同平台、管線和技術所提供的服務,皆能在市場中公平競爭;
(2)   以租稅優惠鼓勵業者間合作整合,突破現今我國業者單打獨鬥困境;
(3)   我國無大型OTT平台,策略上應由國家或業者間共建OTT平台,創造消費者的忠誠度和黏著度;
(4)   個別業者難以突破外國文化保護政策,須由國家領軍出面談判協調。
3.       內容
(1)   須簡化內容授權機制,促進內容流通,同時鼓勵商業模式創新,創造新的內容來源;
(2)   設定內容產製策略,全力發展台灣具競爭力的內容類型,如戲劇、娛樂、紀錄片等,待於國內外市場站穩腳步,可擴大市場規模後,再將內容產製延伸至其他類型;
(3)   成立跨部會機構,專職處理內容侵權問題,明確宣示政府打擊盜版決心,讓投資者產生信心後願意投入。
4.       制度
(1)   以經濟誘因鼓勵境外業者落地登記,讓合法登記的境外業者與本國業者合製內容時可享補助優惠,兼顧稅收和深化我國內容產製能量;
(2)   由科技部和文化部合作,導入國發基金資助OTT產業,並改變現今被動而資源分散的補助模式,設定產製策略後,積極尋求業者合作;
(3)   單憑OTT服務提供者不足以保障消費者隱私,須將協力義務擴展至傳輸者。現行個資法「事前同意」規範嚴格,宜修法改採「去識別化」措施,以避免侵害個人隱私。
要加入全球賽局,必須勇敢解除不對稱管制規範,大開大闔布局,發展OTT業,策略如下:
1.    政府應視OTT為國家級戰略產業,並積極扮演產業整合角色,組織「國家隊」開拓海外華人市場;
2.    政府應大力扶植本土內容產製,讓台灣具競爭力之內容得以擴展至國際;
3.    政府應協調新創服務訂定發展目標,改變秩序混亂的局面,打造更公平、更友善的產業環境。


聯絡人:葉志良助理教授 
電話:(03) 463-8800#2765
電子郵件:chyeh@saturn.yzu.edu.tw
電子版全文下載https://goo.gl/y0rhZP


大數據藍海

2016Gartner魔力象限看商業智慧(BI)發展趨勢
Shifts and Trends in Gartner’s Magic Quadrant for 2016 Business Intelligence
Gartner公司的魔力象限(Magic Quadrant),大家一定非常熟悉。每一年,Gartner公司都會從商業智慧(BI)和市場分析角度,對供應商進行分析。魔力象限通常從兩個方面指標來評價供應商:水平軸為“前瞻性(Completeness of Vision)”,用來反映產品擁有多少特性以及創新的改進能迫使其它廠商做出反應並迎頭趕上;縱軸則代表“執行能力(Ability to Execute)”,通常考量產品的易用程度和價格、營業收入、市場服務的完善程度和技術支援能力[1]。再將這些指標綜合起來定位在四個不同的象限:右上象限的成為“領導者”(Leaders),而右下象限是“遠見卓識者”(Visionaries),左下象限為“利基者”(Niche Players),而左上象限為“挑戰者”(Challengers)Gartner 公司表示,而其中所謂“領導者”,係提供的產品應包含額外的功能,且能提高市場對這些功能的重要性的認識,從而顯示出對市場的影響能力[2]
Gartner公司最近終於發佈了2016年商業智慧和分析平臺魔力象限。值得注意的是今年起了重大變化,只有三個廠商(QlikTableau、微軟)在領導者象限中(1)IBMSAP這樣的傳統巨擘從領導者象限滑落[4]。而Oracle則完全跌出魔力象限,雖然Oracle持續從老客戶中取得BI營業收入,但這些客戶給Oracle在客戶的體驗上分數則太低了;僅僅過了一年,Oracle就徹底從魔力象限中失蹤了。到底Oracle的商業策略出了問題,還是的產品出了問題呢?

圖一:2016年商業智慧和分析平臺魔力象限[3]

Qlik已連續六年憑藉其前瞻性與執行力佔列於領導者象限。Qlik已經成為了BI行業顛覆性的力量。Qlik 作為視覺化分析領域的領導者,始終致力於提供自助資料視覺化及分析服務的直觀解決方案。推出了Qlik Proactive Support,商業智慧領域首個主動式監測即服務解決方案,可提供主動式建議以優化性能和減小風險。
Tableau 已連續第四年榮膺魔力象限中領導者的殊榮。今年,Gartner Tableau 在易用性方面予以了最高評價。Tableau是資料分析這行業的推翻者,因為通過Tableau的軟體獲取對資料的分析要比通過傳統的商業智慧軟體快上10~100倍。讓Tableau使用者可輕鬆上手,無需仰賴專家或資訊工程人員。
TableauQlik得到了市場的認同,就是因為他們滿足了客戶在Data Discovery上的需求,促成了更簡單和更廣泛的應用,因而獲得了市場成長。微軟通過在Excel中提供Data Discovery功能一定程度地獲取了的用戶,尤其是老用戶。微軟有清晰的產品願景(自然語言查詢、自服務資料準備),而且比其他BI巨擘的客戶體驗更好。
Oracle 的雲端戰略雖取得了進展,在多結構化資料分析和大資料分析方面的產品願景令人信服。然而,在Business-user-oriented方向的投資已經太晚。OracleGartner公司商業智慧分析平臺魔力象限中去了在魔力象限的位置,可能會影響未來的產品發展選擇
傳統BI總是需要大規模的整合工作,實現真正的不同數據源,然後構建集中化的數據倉庫,整合實現報表和儀表盤。然而這幾年Gartner公司的商業智慧與分析平臺,已勾勒出市場經歷了從“IT主導的報表模式業務主導的自服務分析模式的轉折點。隨著越來越多的使用者驅動的資料分析平臺得以成長,也明顯說明 TableauQlik 這些公司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BI的條框限制,開始繞過IT部門直接向業務部門進行銷售,向組織中的業務買家和分析師們銷售。剛開始的時候,這種做法被認為是對BI的違背。傳統BI的條框總是以集中的原則,認為IT應該是生產者,業務部門是消費者。隨著時間的推移,BI產品部署持續擴大,使用者變得越來越多,使用場景變得越來越複雜,而漸使業務用戶感覺到有能力繞開IT部門通過自主採購的方式去使用能夠填補他們業務缺口的BI產品[5]。這趨勢將促成自服務資料準備結合探索式分析產品來滿足業務用戶的缺口。這趨勢與IT行業多次發生的鐘擺現象相吻合,在這個BI最終用戶的實現,漸最終將轉向以IT為中心的方式的另一極端。在業務使用者生成的內容急劇擴張的需求下,對業務監管的需求正在使鐘擺回歸至更注重企業級管控和協同合作的地帶。
參考資料
[1].        Gartner Magic Quadrant Research Methodologies, http://www.gartner.com/technology/research/methodologies/research_mq.jsp
[2].        Jessica Davis ,”Gartner BI Magic Quadrant: Inflection Point Has Arrived”, InformationWeek, Feb,9, 2016; http://www.informationweek.com/big-data/software-platforms/gartner-bi-magic-quadrant-inflection-point-has-arrived/d/d-id/1324233
[3].        Gartner Research: 2016 Magic Quadrant for Business Intelligence and Analytics Platforms; http://pages.alteryx.com/2016-Gartner-Magic-Quadrant-BI-Analytics-W.html?lsm=Web%20Direct&sc=Web%20Direct&scd=resources
[4].        Timothy King,”What’s Changed: 2016 Gartner Magic Quadrant for Business Intelligence and Analytics Platforms”, Business Intelligence Solution Review, Mar. 30, 2016. http://solutionsreview.com/business-intelligence/whats-changed-2016-gartner-magic-quadrant-for-business-intelligence-and-analytics-platforms/
[5].        Steve Swoyer, ” Gartner Makes it Official: The Age of Self-Service Is Upon Us”, Up Side, Feb, 17, 2016.https://upside.com/articles/2016/02/17/age-of-self-service.aspx
 (本文由本中心商業智慧團隊提供)

數據行銷:從大數據中發掘商業洞見
Data-driven Marketing: From Big Data to Big Insights
根據2015年經濟部統計處的資料顯示 ,台灣零售業產值約2.6兆新台幣;行政院主計處2015年的統計亦顯示 ,就業人口高達176萬人。台灣零售產業對於經濟發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零售通路業者同時身處高度的競爭環境之中,舉凡百貨公司、量販店、便利商店等實體店面密度極高,近年來亦有各式電子商務的競爭,尤其是新興的行動電商、跨境電商等,競爭態勢更顯瞬息萬變。麥肯錫顧問公司的研究報告指出 ,若能妥善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零售業可提升60%的營業利潤,這在一個銷售淨利率常低於2%的產業而言,是相當大的改善。因此,如何運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協助競爭力的提升與維持,成為零售業者高度關注的議題。
許多台灣零售業者擁有大量的消費者購買資料,但較少利用這些資料來推動新的行銷策略、或用以協助商業決策。大數據分析的興起,正好得以滿足零售業有效資料分析的需求。本團隊藉由發展大數據資料分析方法,協助企業發揮資料科學的價值,用以支援商業決策、洞見顧客需求、以利行銷策略的發展。本團隊所發展的大數據行銷,著重於:(1)如何有效地區隔市場,(2)了解關鍵的消費行為模式,(3)根據不同的消費群組和屬性,發展精準行銷策略。圖一以某家暢貨中心的服飾商品為例 ,研究團隊參考中研院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的研究結果 ,從地區生活型態分類的觀點,發現不同生活模式下的消費者在同一產品上有顯著不同的購買喜好。
 
圖二:不同地區生活型態的購買行為-以某暢貨中心為例
參考資料在大數據分析的架構下,生活型態分類,宜依分析目的、資料型態和內容而調整,在進一步依據不同分類型態分析後,團隊發現在許多零售業者視為大眾商品的市場中,仍有許多過去經常被忽略的異質行為,此同質商品異質購買行為的發現,在放大資料規模、進行時間序列比較分析後,其特性和趨勢可更明顯呈現,研究結果有利於企業精準行銷規劃的執行。
[1].        經濟部統計處(2015), 國內生產毛額(名目金額)-按行業分http://dmz9.moea.gov.tw/GMWeb/common/CommonQuery.aspx.
[2].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5), 人力資源統計年報資料查詢–表13 臺灣地區歷年就業者之行業,http://win.dgbas.gov.tw/dgbas04/bc4/manpower/year/t13.htm
[3].        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2011). Big data: The next frontier for innovation, competition, and productivity.
[4].        為尊重資料保密原則,本報告中的引用資料已進行修改或調整。
[5].        侯佩君、杜素豪、廖培珊、洪永泰、章英華,2008,台灣鄉鎮市區類型之研究:「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第五期計畫之抽樣分層效果分析

(本文由本中心智慧零售團隊提供)

醫療大數據 - 個人健康記錄發展與挑戰
醫學資訊在近代的資訊科技發展中,擁有非常獨特且重要的一席之地。若以過去數十年間電子病歷的發展來看,連結個人在醫療院所中所有的多元資料,包含了疾病診斷、處置、用藥,放射檢查中的的X光影像、超音波影像、核磁共振資料,還有生化檢查的各種檢驗、組織培養、細菌培養分析結果等等多來源數據,讓醫學資訊領域早在大數據一詞流行之前,便已經非常擅長於異質資料的連結與檢索。
圖三:個人健康記錄整合
(Source: https://www.flickr.com/photos/juhansonin/)
然而在大數據時代的當下,仰賴自動化與高通量技術的發展,讓醫學資訊領域產生了更多巨量異質資料,而電子病歷的發展,更進一步的由過去的醫療資訊整合,進化到2對於個人日常健康資料、基因調控資料、生理活動資料與跨醫療院所資料的連結整合。醫學資訊的目標,也從過去資料的紀錄與檢索,演化到異質數據整合分析尋找出關聯規則以及決策法則,從個人記錄的管理檢索到數百萬個病人資料與異質資料的交互比對分析,進一步建構出在臨床醫學診斷或個人健康管理上的決策支援系統。
圖四:自動感測數據接收與彙整
(Source: https://www.flickr.com/photos/15216811@N06/)
醫療大數據發展的關鍵因素與挑戰,在於醫療數據的類型往往是非結構化、異質多元的(如病摘、影像資料),而存取龐大的資料量也是醫療大數據實施所面臨最大的挑戰。過去學術探討的分析與檢索方法已不再是瓶頸,因為已有眾多成熟的工具可以使用,反之,如何進行非結構化異質數據的解釋、整合、關聯與存取,才是大數據時代下的技術難點。如同PHILIPS在『Big data, better health』一文中所提到:『最大的挑戰是如何把健康資料轉換為具有價值與意涵的格式並且整合於醫療系統之中』,如何將個人健康狀況、每日的運動數據、個人基因檢測資料進行關聯,並且與個人的疾病就醫、用藥歷史進行整合並且有意義的解釋其中的關聯與差異;最終,則是將這些整合過後具有多維度特性的資訊進行分析,並透過演算法的設計與實作建構具有臨床意義的評估法則,發展對於未來事件的預測引擎,除了能提供醫療診斷上的決策參考之外,更能透過個人健康評估分析,預防疾病發生,便可以針對每個獨立病人給予更優質的照護服務與醫療品質。
參考文獻:
[1].        Google given access to healthcare data of up to 1.6 million patients”
[2].        https://www.theguardian.com/technology/2016/may/04/google-deepmind-access-healthcare-data-patients
[3].        Big data, better health”, LIVING HEALTH  4 November 2015
[4].        https://www.newscientist.com/article/dn28340-big-data-better-health/
[5].        To Identify Patients For Care Management Interventions, Look Beyond Big Data”
[6].        http://healthaffairs.org/blog/2016/04/19/to-identify-patients-for-care-management-interventions-look-beyond-big-data/
[7].        Raghupathi, W., & Raghupathi, V. (2014). Big data analytics in healthcare: promise and potential. Health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Systems, 2(1), 3.
 (本文由本中心潘人豪教授提供)
 導入大數據 產業注入新生命
「生產力4.0科技發展」是近年來我國政府針對製造業升級所提出之策略架構。生產力4.0科技發展其中一項關鍵技術為大數據資料分析(Big Data Analytics)。自動化生產、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雲端運算、資料儲存等技術日趨成熟,各式資料例如:廠房資料(廠房環境、能源控管等)、機台(即時監測、維護資料等)、產品(產品規格、產品型號、檢測資料等)得以蒐集與保存,如何運用大數據分析技術,挖掘各式資料中有用的資訊,藉此提升產業競爭力是一項重要議題。
近年來已有許多研究利用大數據資料分析技術從製造業相關資料中挖掘出有用的資訊,以降低生產成本的浪費、提升機台與產線的使用率、提升產品品質等(如圖一),例如:蒐集廠房各能源的使用狀況資料,分析各種能源的耗用,找出非必要的能源浪費,調整產線的分配,進而降低整體能源消耗與生產成本[1, 2];蒐集各機台的即時資料並進行監控,當有產品發生異常時,可透過分析找尋出可能發生異常的機台,並將有用資訊回報給設備工程師,以利他們快速修復異常機台[3, 4]。此外,蒐集機台的維修與檢測資料與即時資料可預測出機台是否該進行維護,有效且精準的預測機台維修可降低機台關機維修次數,提升機台與產線的使用率[5, 6]
圖五:各式資料透過網路傳輸至雲端伺服器儲存後,透過大數據資料分析將有用的資訊傳給相關人員
隨著德國「工業4.0(Industry 4.0)、中國「製造2025」、美國「再工業化」(Manufacturing Renaissance)以及台灣「生產力4.0科技發展」的提出,智慧工廠將是未來趨勢,製程智慧化的同時也將累積許多相關的資料,如何在這些資料中找出關鍵的製程技術,將是製造業未來的走向。
參考文獻:
[1].        Zhou, K., C. Fu, and S. Yang, Big data driven smart energy management: From big data to big insights.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16. 56: p. 215-225.
[2].        Tao, F., et al., Internet of Things in product life-cycle energy management. Journal of Industrial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2016.
[3].        Chien, C.-F., C.-Y. Hsu, and P.-N. Chen, Semiconductor fault detection and classification for yield enhancement and manufacturing intelligence. Flexible Services and Manufacturing Journal, 2013. 25(3): p. 367-388.
[4].        Megahed, F.M. and J.A. Camelio, Real-time fault detection in manufacturing environments using face recognition techniques. Journal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2012. 23(3): p. 393-408.
[5].        Lee, J., H.-A. Kao, and S. Yang, Service innovation and smart analytics for industry 4.0 and big data environment. Procedia CIRP, 2014. 16: p. 3-8.
[6].        Lee, J., et al., Recent advances and trends in predictive manufacturing systems in big data environment. Manufacturing Letters, 2013. 1(1): p. 38-41.
(本文由本中心簡廷因教授提供)


匯流政策時論

我見我思-新NCC的胡蘿蔔
新一屆NCC委員人選已經出爐,相較於林內閣其他部會首長名單,NCC主委人選毋寧是令人更期待的。NCC成立10年來的第5任主委,首次由來自產業與政策智庫人士出任,而非學院中人。面對外界不斷批評NCC的行政裁決保守和不接地氣的聲浪,此提名不失為一劑解方。
新一屆NCC的任務相當艱鉅。電信法與廣電三法自90年代後皆未大幅修正,但OTT及物聯網等新型態服務已崛起,以致NCC規管對象反限縮於市占率一直滑落的電信、無線電視及有線電視業者,對新服務業者卻無法可管。雖然行政院刻在審議匯流五法草案,但該草案完全未觸及OTT及物聯網服務的納管議題。新一屆的NCC勢必要重提新版本,以解決新舊服務交錯時所衍生的競爭與反壟斷問題。
民進黨及時代力量兩黨團已在立法院提出反媒體壟斷法草案。對於各市場中的寡占或獨占業者採取行為管制,以避免業者以反競爭行為阻擾小業者的參進,已是產業政策界的基本共識。惟市場是動態變化的,昨天市場的獨占者如微軟或Nokia已成昨日黃花;千禧年尚不存在的臉書,如今已是跨國境的社群帝國。故反媒體壟斷法若對市場定義仍侷限於傳統媒體,而未將影音OTT納入,恐怕無法達到箝制大媒體的目的,反加速傳統媒體的萎縮。
然若將影音OTT認定為媒體事業的一環,則必須將OTT及物聯網服務納管。雖然NCC聲稱國外皆不管制,且OTT服務不勝枚舉,納管的行政成本過高,但我預期台灣未來具壟斷性的OTT服務可能皆源自境外,不落地的結果將對本地業者造成不公平競爭,不利其發展。故NCC須建立OTT納管的門檻,適度衡平管制效益與行政成本。
其次,OTT及物聯網服務雖可歸屬NCC監管範疇,但app叫車又牽涉到計程車業務、fintech服務則涉及金融業務,實需要跨部會協調,梳理出一套兼容並蓄且允許公平競爭的管制架構。NCC素有「最難溝通與協調部會」之名,這其實戕害新服務發展的契機,亦延宕舊服務轉型的時程。新一屆的NCC應在大政委的導引下,改正強勢作風,善盡溝通責任。
最後,NCC因是產業管制機構,心態上一直以管制為主,鬆綁為輔;或常以「空有棍棒,卻無胡蘿蔔」之嘆推諉產業發展停滯之責。這些說法其實淡化了管制的影響力,例如本應核備事項,NCC官員卻利用行政裁量權一再要求業者補件,拖延業者建設或行銷時程,不利動態競爭之開展,而業者大多選擇忍氣吞聲。新一屆NCC應自我節制,避免隱性的行政介入,以真正發揮管制引領市場發展及消費者保護的功能。(全文)
( 本文作者:本中心周韻采教授。中國時報/2015-05-02 )


大數據報報

大數據「4Vs
大數據技術其實就是透過快速、即時的採集資料─資料傳輸速度(Velocity),並從資料量(Volume)、資料類型(Variety)創造出價值(Value),也就是大數據的第四項特點,價值(Value)才是關鍵,企業能透過大數據並從中獲取商業價值。【ITProPortal/2016-04-04全文
Google將正式進軍IPTV市場 並著手布局OTT TV
Google光纖網路發展營運部長Chris Levendos宣布,Google最終目標事推出OTT TV服務,但現今的第一步是推出IPTVGoogle已在許多城市自建光纖網路,並預計藉由自建網路提供IPTV服務,然而Chris認為光纖網路僅為吸引用戶的誘因,較有經濟效益的服務仍要由OTT TV著手。【LightReading/2016-04-12全文
大數據時代下 科技金融的轉型危機
金融業因應數位革命,無不找尋新商業模式,Fin Tech就是大數據浪潮下所衍生出的新概念,然而在利用大數據分析、預測前的首要問題是資安,目前各國目前都還尚未擬定統一且有力的標準,大部分都還停留在討論資料安全的部分。【台灣醒報/2016-04-12全文
英國Ofcom計劃清空700MHz頻段
Ofcom近日發布一份名為「節目製作和數位電視用戶700 MHz頻段淨空影響管控」(Managing the effects of 700 MHz Clearance on PMSE and DTT viewers)的諮詢文件,評估淨空700MHz頻段,須對現行持有使用700MHz頻段者給予多少補償。雖然是否淨空仍未決定,但Ofcom已經編列6億英鎊預算做為補償之用。【AudioMediaInternational/2016-04-13全文
英國Ofcom主席於眾議院宣布將進一步開放電信業者接取英國電信Openreach
Ofcom主席Sharon White4/12對眾議院報告時表示,現有的開放接取機制無法有效促進英國電信和其他連線服務提供者競爭,Ofcom將在三個月內提出新的Openreach接取規範,以符合歐盟的基礎建設指令(Infrastructure Directive)。【ComputerWeekly.com/2016-04-16全文
美國FCC編列預算整治廣電頻道 拍賣無線廣電頻譜
為了促進頻譜有效利用,FCC預計重新分配無線廣電頻譜,並編列預算支付電視台搬遷使用頻譜之費用,並將收回的頻譜重新拍賣。在數位匯流趨勢下,頻譜執照不再綁訂業務執照,取得頻譜執照的人可以自由選擇以該頻譜提供廣電、電信或其他服務,重新釋出的頻譜預計於五月開始拍賣。【broadcasting & cable/2016-04-18全文
英國Ofcom公布頻譜共享架構報告
英國Ofcom416日公布頻譜共享架構報告(A framework for spectrum sharing),尋求頻譜共享的可能性。Ofcom於報告中表示,將從政策工具、市場和技術可行性三方面判斷頻譜共享是否為最有效率的頻譜使用方式。預計第一波試行頻譜共享的頻段為3.8-4.2GHz。【out-law.com/2016-04-19全文
IBM聯手交通大學及Fusions 360 推動全新金融科技服務時代
IBM 今日宣布與交通大學及台灣金融科技公司(Fusion 360)合作,透過結合 IBM 的先進技術、交大智慧物聯網巨量資料分析研發中心的開發平台與人才,協力以巨量資料、雲端、智慧互聯網等技術與人才,開發創新金融科技服務,推動台灣金融科技生態系的茁壯。。【IBM/2016-04-20全文
數位浪潮衝擊 傳統媒體該如何面對
隨著數位科技的進步,該如何跳脫傳統媒體的窠臼,正是媒體業面對的一大挑戰,新媒體《報導者》的共同創辦人張鐵志在「台灣文博會–文創趨勢國際論壇」強調最重要的是「內容」,再來是包裝、緊接著是用說故事讓讀者走進來,最後是適時「挑釁」讀者與觀眾,刺激觀眾的喜好。【DGcovery/2016-04-21全文
大數據如何改變音樂產業
全球音樂產業都因為免費下載以及盜版問題而遭受到重大衝擊,而大數據分析正扮演一個很關鍵的角色,如何透過鉅量的串流資料並經數據演算,撈出有用的資訊,幫助音樂產業創造更多價值如為音樂產業帶來機會、幫助藝術工作者並精準的了解消費者需求、喜好、內容,在大數據時代,音樂公司的高管如果能把數據當成利器,將能造福音樂產業。【The Express Group/2016-04-25全文
英國Ofcom公佈Wi-Fi頻率使用計劃
英國Ofcom公佈了52新的Wi-Fi頻率使用計劃,預計在5GHz頻段中開放5725-5850 MHzWi-Fi和相關無線網路科技使用,總計開放頻寬達125MHzOfcom表示現在Wi-Fi已經是英國境內最重要的通訊、商業和娛樂載具,需要更多頻寬支援。【out-law.com/2016-05-16全文
Geo for Good
根據Google海洋與地球計畫經理Brian Sullivan表示Geo for Good計畫,主要運用政府單位、研究機構所提供公開數據,或是私人企業所提供資料,進而運用Google旗下包含Google MapsGoogle Earth等平台呈現全球各地的即時地理資訊,其內容是針對全球環境暖化、氣候變遷、瘧疾等問題,並免費提供全球各地人即時瞭解各項參考數據與圖資給全球。【LIFEGATE/2015-05-16全文
未來五年亞太地區OTT產值將成長三倍
根據Digital TV Research最新公佈的調查報告,亞太地區OTT產業的產值將從2015年的57億美金成長至2021年的184億美金,其中成長最多的項目為廣告,若以國家區分,日本將會是亞太地區OTT產業的領導者,中國居次。【Digital TV Research/2015-05-18全文
美國FCC提出正式的寬頻網路服務者(ISPs)隱私規範
美國FCC331日提出關於ISPs的隱私規範公眾諮詢,該規範規定ISPs業者如何收集、使用、分享和運用使用者資料。公眾諮詢將於527日結束,而FCC也預計將提出正式規範內容,主要著重於透明性、可選擇性和安全性三方面。【lexology/2016-05-19全文
Google AI即將再造傑作
Moogfest音樂和科技節上,Google人工智能部門Google Brain的研究人員Douglas Eck宣佈啟動Magenta項目,希望開發一個程式,藉此幫助其他研究人員和自己的團隊探索電腦的創造潛力,並了解是否能否通過足夠的數據訓練讓機器創造出製作原創音樂、繪畫或視頻。【mailOnline/2016-05-23全文
美國FCC展開無線電視頻譜拍賣預演
於美國時間523日早上10點,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開放無線電視頻譜拍賣系統,供欲投標者參考,投標者可先知曉投標條件、底標等,系統將開放到524日下午6點,而拍賣則將於531日展開。【broadcasting & cable/2016-05-23全文
歐盟委員會計劃將視聽媒體指令規範延伸至OTT產業
歐盟委員會於525日批准ㄧ項將視聽媒體服務指令規範客體擴展到OTT平臺的草案。根據該草案,線上影音平臺需積極控管有害內容,並且平台內容中需有20%以上內容為歐洲製作,同時線上影音提供者必須出資供縣內容產製。【telecompaper /2016-05-25全文
IBM Bluemix 打造大數據應用
Bluemix 可抽象化並隱藏與管理雲端型應用程式相關聯的大部分複雜事宜,善用 IBM Bluemix並藉由IBM Cloudant的優異效能及搭配 IOT 的廣泛應用,IBM Bluemix 雲端分析平台將讓開發者更容易設計智慧聯網產品。【IBM/2016-05-25全文/全文/全文
11位互聯網先進齊聚 中國大數據產業峰會
「數博會」為期5天,組織舉辦大數據博覽會和多個行業領域分論壇並匯集全球大數據領域專家和業界精英,共同探討大數據行業發展趨勢,與會人士表示資訊科技是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各方也都相當看好中國經濟的向好勢頭和長期發展前景。【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016-05-26全文/全文
微軟、臉書將橫跨大西洋合建海底電纜
微軟與臉書達成協議,將合力打造一條橫跨大西洋的海底電纜,初步規畫的頻寬高達160Tbps。此建設將滿足持續成長的高速雲端與網路服務需求、降低成本,加快帶寬提升速度,更能適應全球數據應用的爆發性增長。【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016-05-26全文